

學習文章
【美元石油關係分析】油價上漲下跌對股市與經濟的全面影響
在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劇烈變動的當下,石油價格的波動不僅牽動能源市場,更深刻影響股市、通膨、貨幣政策與國際金融秩序。尤其「美元石油關係」的演變,正逐步改寫全球資本流動的方式。本文將深入探討油價上漲與下跌的原因、其對經濟與股票市場的影響,並解析美元與石油之間的結構性聯動,協助讀者掌握未來投資與風險管理的關鍵視角。
一、美元與石油的關係:從石油美元到多元結算
自 1970 年代起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達成協議,全球石油交易幾乎全面以美元計價和結算,這一制度被稱為「石油美元體系」。該體系鞏固了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,讓美國得以透過發行國債吸引全球資金,支撐其龐大的財政與貿易赤字。美元在全球貿易和金融中處於主導地位,正因這密切的美元與石油的關係,坊間亦出現「美元霸權」的說法。
然而,近年來這一體系正面臨挑戰,不同國家如中國、俄羅斯、伊朗等國積極推動以本幣或其他貨幣結算石油交易,使去美元化趨勢加劇。在2024 年,沙烏地阿拉伯政策轉向,未續簽與美國的石油美元協議,象徵石油交易貨幣體系進入多元化階段。以上種種政治格局或政策變動,美元與石油的關係正從單一主導走向多極競爭,加劇美元與油價的脫鉤現象。過去美元走強常壓抑油價,如今兩者可能同步上漲或下跌,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將更為複雜與深遠。
近年油價走勢概況
回顧 2024 年整體油價走勢,全年均價偏高。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(EIA)與 Bloomberg 數據,2024 年布蘭特原油全年平均價格約為 81 美元/桶,WTI 原油全年平均價格約為 77 美元/桶。與 2025 年對比,2025 年油價回落至 65–70 美元/桶區間。2024 年的油價水準明顯高於 2025 年預估,被視為「供應緊縮與地緣風險交錯」的結果。
油價上漲的原因:供需、地緣與政策三重驅動
2024 年油價偏高的主因包括:
- OPEC+ 積極減產: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延長每日超過 200 萬桶的自願減產協議至年底,收緊全球供應。
- 地緣政治風險升溫:紅海航運受胡塞武裝襲擊影響,油輪被迫繞行非洲好望角,增加運輸成本與供應風險。
- 美國頁岩油增產有限:儘管價格誘因存在,但資本支出保守與 ESG 壓力使美國產量增幅受限。
- 中國需求回溫:2024 年上半年中國進口原油量創歷史新高,支撐亞洲市場需求與煉油產能利用率。
- 庫存水位偏低:美國與歐洲原油庫存水準低於五年平均,強化市場對供應吃緊的預期。
這些因素共同推升了 2024 年的油價水準,也為 2025 年初的價格基準奠定了高起點。
油價上漲對經濟及股市的影響
油價上漲對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的影響具有明顯的雙面性。它既可能為能源出口國與相關產業帶來實質利多,也可能對進口型經濟體、消費者支出與股市表現構成壓力。2024 年至 2025 年的油價波動,正好提供一個觀察其經濟與股市影響的實例。
正面影響:出口國與能源產業受惠
當國際油價走高,石油出口國如沙烏地阿拉伯、俄羅斯、阿聯酋與加拿大等,能夠透過增加出口收入改善財政狀況,擴大基礎建設與社會支出,進而刺激內需與就業市場。同時,油價上升也提升了能源企業的利潤空間,促使上游開採、煉油與油田服務等領域加大資本支出,帶動整體能源產業鏈的投資與成長。
在股市層面,能源類股通常是油價上漲的直接受益者。石油開採、油田設備、煉油與天然氣公司股價往往隨油價同步上揚,吸引資金流入相關 ETF 與產業基金。此外,高油價也可能提升市場對能源安全與替代能源的重視,進一步帶動綠能與電動車產業的中長期投資熱潮。
負面影響:通膨壓力與資產壓縮
然而,油價上漲也對多數進口型經濟體構成壓力。首先,能源價格上升會推高交通、物流與製造成本,進而傳導至消費端,造成整體物價上漲。2024 年布蘭特原油均價達 81 美元/桶,已對歐美與亞洲多國的 CPI 指數造成明顯推升,迫使央行延後降息或維持高利率政策。
對家庭而言,燃料與能源支出增加將壓縮可支配所得,抑制消費意願;對企業而言,營運成本上升將侵蝕利潤,特別是航空、運輸、製造等高耗能產業首當其衝。在股市方面,這類產業的股價表現往往受壓,尤其在高油價與高利率並存的環境下,整體市場風險偏好下降,資金可能轉向防禦型資產或避險工具。
此外,若油價上漲過快且持續,市場可能解讀為通膨失控或經濟過熱的訊號,導致投資人信心動搖,進一步加劇股市波動。這種情況下,即使能源股表現亮眼,也難以完全抵銷其他板塊的下行壓力。
油價下跌的原因:需求疲弱與供應回升
如上述,與2024年相比,2025 年整體油價走勢有下跌走勢,第二季油價一度跌至 65 美元/桶以下,呈現區間震盪但偏弱回穩的格局。根據 Bloomberg 分析,第二季能源板塊表現疲弱,原油則呈現「高開低走」的走勢。主要原因包括:
需求疲弱
- 中國經濟放緩:製造業活動持續低迷,原油進口增速放緩,削弱亞洲市場需求。
- 歐洲陷入技術性衰退:能源消耗減少,煉油與工業用油需求下降。
- 美國消費動能減弱:高利率環境壓抑汽油與柴油消費,夏季駕車需求不如預期。
- 全球需求增速創低:根據 IEA,2025 年全球石油需求年增僅約 70 萬桶/日,為 2009 年以來最低(不含疫情年)。
供應回升
- 美國頁岩油增產:高油價刺激產能釋放,2025 年 6 月全球原油供應達 1.056 億桶/日,創歷史新高。
- OPEC+ 減產鬆動:部分成員國如哈薩克與伊拉克未完全遵守配額,實際產量超出市場預期。
- 戰略儲備釋放結束:美國與其他國家停止釋放戰略儲油,市場回歸正常供應節奏。
- 煉油產能恢復:亞洲與中東新建煉油廠投產,增加成品油供應能力。
結構性與政策因素
- 能源轉型加速:電動車普及、再生能源投資擴大,長期削弱對石油的依賴。
- 碳中和政策推進:各國政府推動減碳與節能政策,壓抑傳統能源需求。
油價下跌對經濟與股市的影響
油價下跌對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的影響同樣具有雙面性,既可能為進口型經濟體與消費者帶來短期利多,也可能反映出需求疲弱與景氣下行的潛在風險。2025 年的油價回落,正好提供一個觀察其影響的典型案例。
經濟層面
油價下跌有助於降低能源進口成本,特別是對日本、韓國、台灣等高度依賴石油的國家而言,可有效緩解通膨壓力,提升家庭可支配所得與企業利潤空間。運輸、製造、化工等高耗能產業的營運成本下降,有助於改善財報表現與擴大投資意願。此外,消費者在燃料支出減少的情況下,可能將資金轉向其他消費領域,進一步刺激內需。
然而,油價下跌也可能反映出全球需求疲弱的現象,特別是在中國與歐洲經濟放緩的背景下,市場對原油的實際消耗低於預期。若油價持續走低,可能引發市場對經濟衰退的擔憂,進而影響企業信心與投資決策。對石油出口國而言,油價下跌將直接衝擊財政收入與外匯儲備,可能導致預算緊縮與社會支出減少,進一步拖累經濟成長。
股市方面
油價下跌通常對能源類股構成利空,特別是石油開採、油田設備與煉油企業的股價表現可能受壓。相對而言,航空、運輸、化工與消費性產業則可能受惠於成本下降,股價表現相對穩健。整體而言,若油價下跌伴隨需求疲弱與景氣疑慮,則可能導致市場風險偏好下降,資金轉向避險資產如黃金、公債或防禦型股票。綜合來看,油價下跌對經濟與股市的影響需視其背後的驅動因素而定。若是供應回升所致,則可能帶來短期利多;但若是需求疲弱所引發,則需警惕其對整體景氣與資本市場的潛在衝擊。
結語:美元石油關係重構下的投資啟示
2025 年,美元與石油的關係正處於歷史轉折點。石油美元體系的鬆動、多元貨幣結算的興起,以及油價與美元走勢的脫鉤,皆預示著全球金融秩序的重構。對投資人而言,理解油價上漲下跌的原因,以及對股市與大宗商品的影響,不僅是掌握市場脈動的基礎,更是制定資產配置與風險管理策略的關鍵。未來,建議投資人持續關注 OPEC+ 政策與地緣政治動態,採取靈活的多元產業策略。更要留意美元走勢與利率政策對能源與股市的連動效應。在這場能源、貨幣與資本的三方博弈中,唯有洞察趨勢、審慎布局,方能在波動中尋得穩定與成長的契機。